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查看手机网站
其他账号登录:
注册
登录
首页
本院概况
院内新闻
土蜂故事
获奖作品
留言板
春季论谈
院情介绍
资质证书
宣传画册
院内资讯
工作动态
云南风
身边榜样
党建工作
普法园地
企业风采
省部优奖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年度院优
2017年第一届
2018年第二届
2019年第三届
昆明市20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和活化利用调查
二维码
489
发表时间:2024-07-17 10:55
来源: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网址:
http://www.ynghy.cn
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保护体系不完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消失或遭到破坏,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全面掌握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及其保留状态,是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的重要依据,是挖掘传统资源价值,提出合理化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基础支撑,有利于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查,摸清昆明市20个传统村落现状,了解昆明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和活化利用情况,分析传统村落现状存在问题,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和活化利用提供客观真实的基础信息。
对村落传统
建筑
、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传统建筑活化利用以及数字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实地信息采集,摸清搞实传统村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寻、问、记、对”的工作方式进行信息采集,通过“逐村走、逐项走”,保证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
作者:陈亮
一、保护发展与活化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村落人口方面
由于易地搬迁、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等原因,大部分村落常住人口率偏低,存在原住民流失和“空心村”的问题。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失,导致村庄缺少了活力和原真的生活状态。
(二)传统村落资源保护传承方面
部分传统村落内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穿插,现代建筑风貌与传统建筑风貌不协调,导致村落整体风貌发生变化。由于年久失修或常年无人居住等原因,传统村落内均存在传统建筑破损、倒塌的情况。掌握传统建筑建造工艺的工匠缺失,修缮和新建建筑与现状传统建筑存在明显差异,缺乏对历史建筑的申报和挂牌保护。部分传统村落内古树名木众多,但存在未挂牌保护或未认定的情况。
(三)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方面
部分村庄存在供水水量不足,供水管网老旧破损,管网管径不足,未配套污水管网或污水管网不完善、配套设施不满足需求等问题。
(四)传统村落消防基础设施方面
微型消防站存在装备不达标、规模小的问题;存在未配备
室外消火栓
或消火栓数量、分布不满需求的情况;大部分村落无消防水池,有部分村落的消防水池存在无水源或未配套管网的问题;落消防力量不足,缺少专职消防队;村内道路狭窄或高差较大,不能满足消防要求。
(五)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方面
全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率较低,大部分传统村落是“只保护未利用”,缺乏整体规划策划。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形式单一、同质化特征明显,特色化挖掘不够。由于交通条件限制、旅游配套设施不足等原因,传统村落的“吸引力”不足。
二、调查总结
(一)传统村落整体保护方面
全市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取得实效。全市传统村落实体空间、整体村落格局风貌保存较好,传统建筑、街巷肌理、历史环境要素等物质遗产和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人居环境、生态景观得到有效提升。
大部分村落山水格局,周边相互依存的环境虽然得到较好保存。但是部分村落由于修建公路、村内道路等对村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村庄山水格局 照片摄于2023年)
(二)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方面
全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有待加强。整体活化利用率不高,且尚未形成“自身造血”能力,仅靠政府投入资金难以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性的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模式简单粗放,特色资源挖掘不足,未融合周边旅游资源形成连片发展。
(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建筑 照片摄于2023年)
(三)传统村落配套设施方面
全市传统村落均配套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消防设施等,但存在设施配套不足的问题,特别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配套不完善,消防设施缺口较大,存在生态安全和消防安全隐患,对村落人居环境的提升、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和活化利用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制约。
(四)保护工作推进方面
传统村落申报成功后,20个传统村落均完成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各级政府高度关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保护规划和相关政策都有效的促进了传统村落的保护。
三、保护发展和活化利用建议
(一)加强传统建筑保护,培育传统工匠
加强对文物、历史建筑的申报、挂牌保护,对符合保护对象认定标准的传统建筑,按程序申报核定为保护对象并进行挂牌保护。将传统建筑按照保护类、修缮类予以保护。加强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对构成村落历史风貌的要素进行普查建档,对传统工匠进行摸底调查,建档立册,聘请传统工匠开展技能培训,组建传统建筑修缮队伍。
(二)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村容村貌
整合各类资源,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按照规划建设要求,配套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
(三)强化消防安全保障
明确微型消防站建设标准,重点抓好消防设施建设,配置消火栓、灭火器,建设消防水池。针对传统村落特点,研究并制定针对传统村落、古建筑的消防对策。健全传统村落消防培训、教育制度,加大消防宣传力度,加强节庆消防巡管及专兼职消防力量建设,加强应急演练,提高传统村落的消防应急能力。
(四)加强分类保护引导,促进集中连片发展
综合传统村落本底要素,将传统村落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类型特征,提出保护与活化引导策略。引入优势企业,充分挖掘并发展壮大传统村落的优势特色。并将优势特色转化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主要动力。
(五)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
深度挖掘传统村落内的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游艺杂技、民间美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通过生产制作过程展示、建设传习培训场所和乡村公共文化场地等方式,活态传承,构建独特的非遗文化品牌。
(六)培育特色产业,激发内生动力
构建农耕文化全域旅游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自然生态观光、农耕文化体验、乡土文化展示、特色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生产、民俗风情歌舞表演、民族文化竞技活动、特色饮食等符合传统村落特点的产业项目,把全域旅游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挖掘民族文化,发展特色商品,形成系统产业链。
(七)建设数字乡村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从多个维度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传统建筑、历史要素分类记录,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储存整理,以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形式,实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永久保护与传承。加快推动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以及数字化创意产品开发,促进文化遗产的保存、共享、展现和传播,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数字化转型。
(八)创新保护发展模式,多为举措强化保障落实
整合传统村落资源,对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和活化利用典型案例,探索适合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和活化利用模式。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保护者、传承人、创新人的奖励,吸收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经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保护共识。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文化旅游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发展经济”的共识。
编辑制作: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中心
声明: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
https://ynghy.cn/h-nd-1131.html
上一篇
关于县域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探索——以宁洱县为例
下一篇
云南边境山地陆路口岸城镇专项规划编制思路初探——以《中国·怒江片马口岸经济区建设发展专项规划》为例
文章分类:
土蜂故事
分享到: